当前,全国入伏、高强度的高温热浪席卷各地。热浪虽猛,城市活力不减。众多劳动者依旧坚持在工作岗位,用汗水保障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我是新来的,但听以前的人说没有什么高温补贴。”重庆语某服务公司环卫工人韩桂花24日对记者说,公司还是挺好的,发了一瓶水和一个帽子,公司人也多,这也算是一个心意嘛。
走在重庆的街头,热浪扑面而来,整座城市如同巨大蒸笼一般。随着工作环境愈发严峻,“户外工作者是否领高温津贴”引发广泛关注。
户外劳动备受灼烧“烤”验
50多岁的环卫工韩桂花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000元,每天工作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以上。近日连续的高温也一直在室外工作,没有休息日,也没有领取高温津贴,她并没有什么怨言,对于公司发的防暑物资,也表示满足和开心。
在炎热的路边,某通快递重庆快递员周荣正在包裹与快递小车之间来回穿梭,忙着分拣、装车。当问到是否有高温津贴时,他喘着粗气说:“补贴?没有。公司就发了一些防暑药品,藿香正气液什么的。”
周荣还向记者透露,他们的工资是按件数计算的,一个快递0.7元,一个月也就6000-7000元,为了养家糊口,再热也得努力工作。
随着沉重的工地铁门被推开,大渡口跳蹬一建筑工地,满头是汗的刘大姐走出来,为门口随意停放的大货车摆放车辆停靠指示牌,方便来往行人与车辆通行。记者了解到,尽管每日在高温下繁重劳作,刘大姐说没有任何的高温津贴,偶尔会发绿豆汤、西瓜之类的东西。
为了迎战高温,重庆各类“凉方”齐上阵,7月16日,重庆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重庆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温津贴普遍从6月开始发放,最迟到10月结束,从每月150元到450元不等。但中小民营企业以及建筑工地上的民工,执行高温津贴的情况不容乐观。
“不是我不愿发高温津贴,每个月工资发起都恼火!”在跳蹬工地负责施工的唐老板叹口气说,他们在垫江的旧城改造项目,工程验收都2年了,还差1000多万没拿到。
企业有难处可以理解,但不应成为拒发高温津贴的理由。重庆环卫企业新安洁智能环境公司负责人坦言,2024年,在企业深陷高额应收账款拖欠上亿的情形下,除基础保障外,仍额外投入200多万元为广大一线环卫员工发放高温津贴、防暑药品及清凉物资。
高温津贴缘何成了“纸上福利”
当气象台连发预警时,重庆巴南工地上的钢筋工老陈抹了把汗:“高温补贴?听说过没见过!”这话揭开了多少户外劳动者的痛处。规定如此明确,执行却令人忧心。正如采访中某清洁工说的:“每天两瓶盐汽水就是全部福利”。
现实中,不少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从来没有拿到过高温津贴,还有人甚至对这份“热权益”根本就不知情,也有一些用人单位用清凉饮品、西瓜、防暑药物等防暑降温“福利”代替高温津贴发放。如此一来,高温津贴往往在现实中成了劳动者的“纸上福利”,这无疑严重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近日,唐山市中院对颜某与唐山某某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作出二审判决,驳回公司上诉,维持原判,认定颜某符合高温津贴领取条件,公司需支付其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期间的高温津贴1392元。
颜某诉称,其从事室外保洁工作多年,夏季需在高温时段作业,公司未依法向其发放高温津贴。为证明工作环境及时间,她提交了微信聊天记录截图,显示其在2022年2月至5月期间凌晨4点开始工作,且工作内容需在室外完成。此外,颜某提供的工资表显示,公司工资构成虽包含“高温补贴”项目,但实际发放金额与法定标准不符。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公司工资表中有“高温补贴”项目,但未按法定标准足额支付,酌情支持颜某高温津贴诉求,按每小时2元、每月21.75天、每年4个月的标准,核算出总额为1392元。
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主张颜某工作时间短、温度未达标,但未能提供新证据推翻微信聊天记录及工资表显示的事实。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对此,重庆伟盟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卫东律师告诉记者,在仲裁或法院审理中,用人单位需负主要举证责任,证明其支付的高温津贴符合法定要求。若用人单位无法提供清晰、有效的证据(如明确标注的工资条、支付凭证),法庭通常不会采信其辩解,并可能判令公司支付劳动者主张的高温津贴。
“尽管按照规定,用人单位如果不发放高温津贴的,劳动者可向人社部门投诉。但在实际生活中,鲜有投诉案例。”陈卫东说,从雇佣关系来看,劳动者属于弱势一方,多数人怕得罪雇主而选择沉默。
当高温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自然现象,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它“烤”验的就不仅仅是市民,同时考验着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应急能力。在这炎炎夏日,每一位劳动者理应得到应有的关怀与保障。
如何为劳动者撑起烈日下的“保护伞”
“中午11点到下午2点是配送高峰,尤其是最近冷饮的订单占比最高。”7月23日,趁着等餐间隙,外卖骑手谢道惠拿出水壶猛灌一口说,“最近,京东外卖驿站给每名骑手分发了清凉物资,比如藿香正气液、降温贴还有冰袖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持续高温,重庆不少外卖配送平台都推出了保障措施。例如,美团动态优化配送路线、延长配送时限、豁免高温差评,并在各站点配备充足的防暑物资。“现在系统会自动延长配送时间,跑单更安心了。”美团骑手周云川说。
当橙色预警从应急通知变成季度常态,重庆人用幽默对抗酷暑:“出门是生煎,回家是清蒸,我们都是行走的小笼包。”可玩笑背后藏着严肃命题:当一些地方高温津贴标准10多年不变,当写字楼保安因“室内不算高温”拿不到补贴,这场“烤验”早已超越天气范畴。高温补贴的核心从来不是简单的“发钱”,而是让每一份在酷暑中付出的劳动都被看见、被尊重。
针对一些民营加油站、库房保安,对夜班职工不发高温津贴等情形,北京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工会主席李建律师明确指出,为劳动者及时、足额发放高温津贴,不容含糊、不容打折。高温津贴发放不分夜班白班,只要工作场所达到了33℃,单位就应无条件发放。而且文件明确规定,不得以发放清凉饮料、防暑降温用品等实物或各类有价证券代替。
“高温补贴的本质,是对‘劳动价值’的再确认。在同等时间里,高温环境下的劳动强度、健康风险远高于常温环境,这份额外的付出理应获得对等的回报。”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莫远明研究员说,这需要更精细的政策设计:明确户外作业、高温车间等不同场景的补贴标准,避免“一刀切”的模糊条款;将补贴发放与考勤、工作环境监测数据联动,用技术手段堵住“冒领”“漏发”的漏洞。更重要的是强化监管问责,对拖欠、克扣补贴的企业依法追责,让“不按规定发放”的成本远高于“合规发放”的成本。
记者从重庆人社部门了解到,该市要求对那些因高温作业引发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工伤保险机构畅通受理渠道,实行快立快审快结,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此同时,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严惩各种形式的拒付高温津贴行为,督促其建立完善高温津贴发放制度。
莫远明坦言,在立法、监管、救济方面,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仍需进一步完善与规范。由于高温劳动保护法范围较窄,致使监管职权不明、高温时段停工难、防护用品标准不一,特别是部分新兴行业难以实施高温时段调休,以及高温津贴迟发、缓发、少发等问题都亟待进一步解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国 实习生 唐袁秋)
98配资官网-最好的配资平台-线下手机股票配资论坛-股票短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